TalkYA-让开口成为日常

关于英语学习甚至是关于任何学习,一直都有个疑问——是持续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答案其实是明确的——那要看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是想短期甚至一个星期内通过一个考试,那么肯定是效率重要——快速掌握了应试的方法和技巧就够了,这里压根不需要考虑持续的事情。

而如果是想深入地提升某个方向的知识或能力,持续就比效率要重要了,因为任何一个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和能力,都是要花费一定量时间和精力的,这时候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就不是今天背了10个还是50个单词,是看了5页还是10页书,而变成了这星期这个月有几天抽出时间去背单词和看书了。

回到学口语,数字时代,信息差很大程度上被弥平,学习方法并不难获取;但反观同一个年龄层,甚至同一个大学班级里的两个同学,他们口语的差异可以是天上地下,这种不同终究是有没有持续造成的。

基于此,TalkYA要解决的固然有我们学习口语的痛难点问题,典型的有:

1.畏难情绪:不敢开口,害怕出错;这个源于自己和外部不健康的评价方式。

2.主动词汇量少:阅读时认识但说的时候想不到、不会用,那种就在嘴边但出不来的感觉;主要因为几乎没有说的场景,也就从来没有想过某个意思要怎么表达。

3.发音问题:基于我们拼音发音方式构建的英文发音体系肯定是不准确的,这个是信息差问题。

4.翻译式的表达:为每个中文词找到对应的英文单词,然后拼凑在一起,导致了表达生硬甚至错误;这里是熟练问题——个位数的乘法我们不需要算,因为已经是我们最小单位的计算模块了,同样当句子而不是单词成了最小单位的语言模块,翻译式的表达就解决了。

5.表达层级低:仅仅会用最基础的表达结构和策略进行"信息的交流",而没有办法深入有建设性的"话题讨论",在交换完信息尤其是遇到双方不一致时就进行不下去了;这里是逻辑思维和语言结构的综合性问题,比如我们首先得知道欲抑先扬的策略,再应用英语里对应的表达来缓和这些不一致,进而再看能不能找出共同点来——这些就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了。

以上这些方法和效率问题我们都有合适的方法予以应对;更重要的,TalkYA想帮助用户解决持续的问题,让开口成为我们的日常,具体的有下面一些策略:

1.控制难度,让学习有挑战也有成就感。

2.拆解目标,把远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拆成多个小的容易完成的模块。

3.习惯养成,构建一个每天用惯性就能实现的任务计划。

4.学习伴侣,通过咕咕酱的互动和陪伴给学习增添乐趣。

有了"持续",结合科学的学习路径,相信大家能够在TalkYA得到进步,也欢迎大家给TalkYA多提意见,共同成长。

最后回答几个来自用户的问题:

1.为什么在当前AI已经大范围应用的情况下还要学习口语(来自内部研发工程师哈哈)?

从纯粹的实用主义或者效率来看,比如仅仅把语言当作沟通工具而言,学习口语看起来是不太必要了;但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生命体验的绝大部分并不来自实用和效率这些理性的概念,而是来自感受、情绪这些感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学习口语能让我们获得自我肯定,能让我们通过人和人的相处感受到信息交流之外的温度,能让我们感受到用翻译感受不到的东西。

往大了看,受到挑战有何止是口语,在AI智力比一个大学生甚至博士生还要高时,学习和教育,甚至我们生命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呢?有很多角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而我的答案是体验和感受本身,我们能体验到不同,才有办法让AI也创造出不同;而即使没能有新的创造,这些体验也因我们每个个体的不同而独特。

2.什么人适合使用TalkYA(来自一个计划考研的大三女生)?

记得这位同学在提问时,是带着一点否定的意思的,因为口语不能帮她解决考研问题哈哈。但这一点否定却也逼着我们思考——我们的用户是谁、在哪里,因为短期看来对考研用处不大,四六级也有能更快提升单词量的产品,她究竟适合谁呢?

这让我又想起了上面有提到高考的一个现象——英语是高考中分差最大的学科,顶尖中学里很多学生能拿接近满分,而县中的不少同学在有那么多选择题的情况下都拿不到及格分(这个现象在语文学科上难以想象),造成这么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时间的安排。

分数极高的学生大部分在学前就接触了英语,每天持续的学习,很多在初中就达到了高考的水准,对于他们英语一点都不难;而分数偏低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然后随着内容增加感受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快要放弃的地步。客观的说高考英语有一定难度,但绝不会比语文难,那些将近满分的同学无非是把一个中等难度的目标拆解到了合适的时间去(早早)完成。

从这个角度看,TalkYA适合的就是有明确的目标,又有一定时间可以持续去达成的用户,比如工作需要外语沟通,想要去国外旅行交流,想实现自我提升,想要给孩子营造语言环境;进一步,即使是考试任务,比如ket、pet和雅思托福,也可以通过提前准备来把基础打的更加坚实。